中国建筑:做碳达峰、碳中和的积极践行者

    期次:第867期    作者:■ 陈朝阳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郑重承诺。作为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中建集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高度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路径,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坚持生态优先中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央企应有贡献,学习强国、国务院国资委官网、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网相继推出专题稿件。

变废为宝,践行绿色施工

3 月 31 日,中建四局广州北站安置区项目现场热火朝天: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渣在粉碎机的轰鸣中被粉碎成细骨料,骨料与水泥、砂等一起混合搅拌均匀,再通过砖模机高频振动压制成一块块灰砂砖。

据了解,中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15.5亿吨至 24亿吨。中国建筑始终践行绿色发展,倡导各项目积极开展“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余气、余热、余压、余水、余料、余渣基本“吃干榨净”;自主开发绿色施工智能云平台,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并自动进行预警和处理,监测能源、水电量并智能调节,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空气能等绿色能源……大大提高再生利用率,节约成本,减少碳排放。

不仅是项目,中建西部建设多个混凝土厂站通过工艺及设备升级改造,开发预拌厂废浆渣处置工艺,主动从源头对生产固废进行控制,生产混凝土过程中的平均固废外排量由“十三五”初期的每立方米 60 多公斤,降至“十四五”初期的每立方米4公斤以下,部分单位甚至达到固废零外排。

在陕西,中建西部建设承建的临潼绿色产业园,以 30% 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在确保原设计普通 C30混凝土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其成功应用于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建成陕西首个再生骨料混凝土示范工程,为城市拆迁建筑垃圾再生资源产品进入结构工程开创新途径。

“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筑先后开展固废相关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研究,形成10余项技术成果,其中《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行业绿色建造技术的新发展。

减少碳排放,固废利用是一方面,改变生产方式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中国建筑加速建筑工业化布局,牵头成立全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中国首家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投资 PC 预制构件厂超 50 个,涵盖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等战略区域,年总产能超 600 万平方米,引领行业发展。

2 月 25 日,中海集团承建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投用。两个半月完成 524 个组装建筑单元的流水化制造,1个月内完成现场安装,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建设者打造了正常建设需 3 至 4 年的高品质防疫医院,在大幅降低现场噪音的同时,减少水耗 60%、节约木材 80%、减少建筑垃圾 80%,大幅减少了建筑垃圾和资源消耗,用科技赋能碳中和,获得政府高度赞扬。

点绿成金,匠造绿色建筑

湖水中心的小岛,造型如贝壳、蘑菇、仙人球的楼宇,点缀在曲水流觞和绿茵花草中,与覆盖着绿植的“8”字形、椭圆形等立体休闲建筑交互错落……

这是正在建设的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独角兽岛,也是成都市实现未来天府新区碳中和的“试验田”。4 月 11 日,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国昊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用电脑不断测算着一组组数据。电脑显示屏上,一个圆筒形的三维图形被他不停拉拽。张国昊说,电脑建筑模型上的每个小方格,都代表一个耗电区域。

为了降低整个建筑的能耗,项目的设计方案调整了数十次。思路体现在细节,比如通风管道,就从传统的金属管道改为布艺方案。布艺管道自带保温层,在冷暖气输送过程中能降低空调的热损耗,从而降低排碳量。

匠造绿色建筑,在中国建筑的施工案例中数不胜数。绿色设计构建绿色生态。在杭州,中建三局杭州慧展科技项目采用先进工艺,在核心筒墙柱大面积使用清水混凝土,不做二次装饰,减少装饰装修所依赖的各类资源。同时在屋顶种植茶树绿化,不仅营造了闲情舒适的休憩空间,还有效降低建筑吸收的日晒热能,起到环保节能的效果;在贵州,中建四局贵阳 201 大厦从设计到施工综合应用 39 种节能生态技术,综合节能率达到 61.72%。如建筑立面幕墙部分采用呼吸式双层幕墙系统,相比单层玻璃幕墙节能 50%,裙楼屋面采用垂直立体绿化,绿化率达 41.4%,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10% 至 20%。

绿色科技助力节能减排。作为世界最大膜结构工程,中建一局“水立方”项目建设者巧妙利用内外两层 ETFE 膜之间的“空腔”。夏季开启“空腔”,让场馆通过自然通风降温;冬季“空腔”合闭,让场馆充分吸取太阳光热,助力场馆实现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节电 30% 以上。隔壁的冰上运动中心,建设者在冰球场地上方顶板处安装玻璃幕墙,地面铺设导光管,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每年节电约 26000 千瓦时,相当于一个家庭 10 年的用电量。中建科技承建的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改造项目,则采用 Ecotect 软件进行日照分析,得到最佳遮阳角度及遮阳板宽度,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在屋顶设置太阳能光伏能源系统,年发电量约 3 万千瓦时,极大降低建筑物内的能源消耗。经测算,建筑整体能耗将降低至改造前的62.4%,打造既有公建改造的可复制模板。

绿色地产营造低碳空间。在武汉,中建三局投资的中建·御景星城引入地源热泵和顶棚辐射两大系统,通过主机进行能量交换,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保证每户室内温度始终在 18 至26摄氏度之间。小区还配置武汉首个双层中空内置百叶Low-E玻璃门窗系统,业主可以根据阳光调整百叶扇的高度和角度,以控制室内进光量,提供“恒温、恒湿、低噪、适光”的绿色健康生活环境。在济南,中建八局投资的中建国熙台一期,集成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新技术,综合节能达65%,打造成熟科技型生态人居项目。

全国首个绿色创新建筑一等奖保障房项目——南京丁家庄保障房、天津市首个被动房——天津生态城公屋二期、江苏省第一栋木结构零碳建筑——南京江北新区人才公寓社区服务中心……更绿色、更节能、更低碳,中国建筑矢志初心,拓展绿色幸福空间。

弃碳揽绿,描摹绿色画卷

3 月 26 日,中建三局山西白求恩医院项目组织员工及家属,前往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太原市阳曲县义务植树基地种下一片油松林,为助力低碳环保、蓝天保卫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只是中国建筑弃碳揽绿的一个缩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3 月 5 日下午,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

两年来,中建一局开展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采用“4233”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模式,即四步走标准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复两大神器、矿山三重治理、海堤整治三步施工,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目前,项目整体治理成效显著,项目团队在沙漠中铺设草方格约 3000 万个,种植梭梭树苗 1332 万株,铺设沙漠道路 157公里,修复矿山面积达 66.5 平方公里,造林 26400 亩,填筑海堤236.4 万立方米。初春的乌梁素海水碧天蓝,群鸟翱翔,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波澜壮阔的绿意,同样在雄安新区蓬勃焕发。走在雄安新区大地,只见塔吊林立、绿意葱然。道路两边,百万株苗木在微风中摇曳;生态风景林区,万亩果园里苗木正茁壮生长……四年间,中国建筑已累计造林32000余亩,栽植苗木227万株,包括白蜡、油松、侧柏、金叶榆、银杏、国槐等百余个树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色彩动图如梦如幻。

如今,“千年秀林”按照“异龄、复层、混交”的种植规律,加上自然生长与人工养护双重培育,“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新区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绿意还在蔓延。最近,嘉兴市民走在南湖边,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南湖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不仅岸边绿树成荫、一步一景,而且南湖水一天比一天清澈,水下的“绿色森林”正在旺盛生长。而这,都得益于中建环能承建的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为了净化南湖水体,修护南湖生态,中建环能引入 8 套全球首创的超磁分离一体化设备,如同超级“净水机”,每天净化20万吨南湖水,显著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通过清水入湖在短时间内提高水质,等南湖水生态系统稳定后,超磁分离一体化设备会陆续减少补水量。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构建稳定完善的水生态自净系统,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经过 10 个月的治理,南湖水域的透明度达到 1 米,沉水植物覆盖率 25%,水质主要指标达到三类。如今,水面绿意点缀、水底水草悠悠,红船映碧波的美丽南湖又出现在世人面前。

上坝叠翠、鹭舞芳洲、水墨烟峦、花香早春……在重庆广阳岛,中建四局建设者护山、理水、营林、梳田、清湖、丰草,绿化面积达 360万平方米,保护山林约 118.5亩,修复山体约 97.5亩,修复湖塘约 86.5 亩,种植 18000 余株乡土乔木、80 余种林下地被及 20 余种水生植物,对广阳岛生态进行全面修复与建设,打造广阳岛十二美景。

绿色动脉,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春暖花开,城市绿道秀美如画,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健身休闲、观景留影。成都天府绿道、成都锦城绿道、武汉东湖绿道、深圳马拉松山湖绿道……近年来,中国建筑在各地加快推进城市绿道建设,一条条城市绿道串联城市的山水人文,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城市绿道成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更是居民生活的幸福道。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建筑将推动生态环保与企业战略、生产经营、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竞争力。


扫码关注更多资讯

武汉阳逻装配式生产厂房

贵阳201 大厦

中建·御景星城恒温恒湿恒氧科技住宅

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武汉东湖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