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百年 同心筑梦”融媒开放日

“火雷精神”践初心 情系民生担使命

    期次:第872期    作者:■ 钟尔轩、钟三轩


6月 7日至 8日,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暨“强国中坚高质量发展看国企”网络主题宣传采访活动中西线一行来到湖北武汉。20 余家知名网络媒体“打卡”中国建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纪实展览馆暨中国建筑科技馆、观摩武汉云景山医院、参观汉南 PC构件厂,并采访建设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各群体代表,讲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背后的动人故事,介绍中国建筑服务疫后重振和推进行业绿色发展的坚实担当。中国建筑“建证百年 同心筑梦”开放日同步开展。同期,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中建集团主办的“走进新国企·见证美丽乡村”主题宣传活动暨“建证百年 同心筑梦”开放日在中建二局承建的全国最大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区——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举行,搬迁群众代表、媒体代表、建设者代表等 100余人走进搬迁安置区,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访谈、座谈交流,“建”证搬迁群众的美丽新生活。

“火雷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中国建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纪实展览馆暨中国建筑科技馆,总建筑面积6.95 万平方米,是国内首家以建筑科技为主题的大型行业博物馆。自 2020 年 8 月19 日开馆以来,该馆接待参观超 30 万人次,成为武汉网红打卡地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馆内的中国建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纪实展,以“平凡英雄创造中国速度”为主题,分为“英雄之城、关键之举、逆行之师、磅礴之力、希望之光”五个章节,再现在党中央领导下“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同心战疫的恢宏场景,详细介绍了中国建筑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央企担当。常设展厅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内涵、荆楚建筑成就、现代建筑科技及未来建筑展望等展览板块。

中建三局积极投身补短板工程建设,承接了10余个湖北平疫结合医院,包括武汉市公共卫生“四区两院”工程中的4项工程。云景山医院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医院,被当地媒体称为“永久版”雷神山医院。医院总建筑面积 25.25 万平方米,设计常备床位1000张,预留1000张床位的建设场地。自2020年11月开工,面对245天的紧迫工期,3000 余名建设者发扬“火雷精神”,综合运用精益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行业前沿手段,用83天完成院区最大单体医疗综合楼封顶,目前正进行机电及装饰施工,预计于7月20日完工,助力提升武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

“两山”医院建设中,装配式建筑的高效、绿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国建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大力探索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汉南 PC 构件厂占地面积约 200 亩,设计生产产能 10 万立方米预制构件,可满足建筑面积 150 万到 200 万平方米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施工需求,具备生产装配式住宅所需全部产品的能力。其中,该厂研发的新型部品三明治外墙保温板节能材料,结合装配式整体剪力墙结构建造方式,可在部分重点项目达到建筑垃圾减少85% 的效果,实现建设用水、材料、人工分别节约80%、70%、50%,缩短工期30%。

“忧居”变优居

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是大型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总建筑面积 122.7万平方米,包含 66栋 8866 套安置房、2 所学校、4 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 个社区卫生室以及市政道路等配套设施。2019 年 12 月交付后,来自昭通市鲁甸、盐津、巧家、彝良、永善5个县的 3.9万名群众搬迁入住,告别高山的“穷窝穷业”,开启“安居乐业”的城市新生活,近4000名孩子的上学路不再山高坡陡、蜿蜒崎岖,在家门口实现了求学的梦想。

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团队秉持高效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三大建造理念,按照“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打造高品质的民生建筑、现代化的安置社区。面对庞大的施工体量和有限的建设工期,中建二局发挥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建筑全生命周期优势,凭借成熟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实现 4000 名作业人员、多个单体建筑同步推进建设。凭借强大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从云南周边就近调配供应物资,及时填补劳动力缺口。在智慧建造上,利用BIM建模模拟施工全流程,解决了大体量、高密度交叉施工带来的管控难题,让抢工变得忙而不乱,仅用 45 天削平高差近 60 米的三座大山,75 天完成 16 万平方米桩基施工,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原计划需要三年建设的工程,让村民早日搬入了高品质新居,再次展现了“中建速度”。

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积极响应党中央“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号召,紧盯“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在当地设立了云南省首个建筑类产业扶贫基地——建筑帮扶夜校,面向安置区无固定收入、无一技之长、无就业渠道的村民开设电工、木工、钢筋工培训课程 16 期,以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搬迁群众既“富脑袋”也“富钱袋”。此外,团队坚持工程交付后还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在安置区设立了 24 小时志愿服务站,确保搬迁群众的诉求当天反应、当天解决。同时,项目持续入户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和老人,助力老乡快速融入城市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