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海法新港鸟瞰以色列海法新港鸟瞰
9 月 1 日,中建港航局承建的以色列海法新港码头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建筑在践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以色列 60 年来首个新开港的大型港口,也是迄今为止地中海东岸最先进、建设速度最快的码头,将为以色列及周边地区货物流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推动上海港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各港口之间的业务联系,成为进出欧洲市场的重要贸易通道。
1000个日夜的坚守,中建的建设者面对疫情肆虐、劳动力短缺等多重困难,始终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用实际行动实现完美履约。项目也被誉为“以色列疫情期间中资企业施工最流畅的项目”。
海外筑梦·攻坚克难保进度
海法港位于以色列海法市,这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是以色列北部的交通和工业中心、地中海沿岸的铁路枢纽,在国际航运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港口。
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码头岸线长度805.5米,年设计吞吐量为106万标准箱;二期码头岸线长度 715.7 米,年设计吞吐量为80万标准箱,中建港航局作为EPC总承包具体负责实施海法新港一期。
交地初期,海法新港就像一块从陆地斜插入蓝色海洋的灰白色平面。海法新港的建设本身并不太难,然而海外的法律法规、资质资源、规范标准、天时劳力、文化差异给项目建设带来了很多预料之外的挑战。
2017年12月,项目团队在此前派出多批调研小组的基础上,按照当地相关法规注册马萨达(Masada)基础设施有限公司,2018 年 10 月与以色列马干(Maagan)公司签订联营体协议,推进项目及时启动。
挑战一个接一个:以色列多年没有建设新的大型现代化港口,与港口建设相关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不足,大多需要进口材料且需提前八九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进行采购;市场准入机制严苛,资质要求严格;当地劳工技能水平难以满足施工要求;受当地规范的特殊性和审批流程的限制,项目进展受限……
为保证项目进度,项目团队匠心履约,确保项目稳扎稳打推进:2018 年 11 月19 日,AB 区土方完成;12 月 22 日,D 区交地;2019年 5月 17日,E区交地;9月 16日,主楼桩基开始施工;11 月 13 日,沥青道路开始铺设……责任之重、压力之大,令所有参建者刻骨铭心。
全力以赴·“疫”往无前促履约
2020年初,快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以色列当地很多外资企业项目被迫中断,但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压实压紧疫情防控责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配资源,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早在疫情暴发之初,项目便按照国内成熟的防疫流程,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不同等级的防疫预案。第一时间紧急采购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酒精洗手液,全面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工作。
项目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按照最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坚决贯彻现场中以人员隔离,实行最严格的外出管控制度,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
在确保疫情防控实现项目零感染、全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项目管理人员全员上阵,清理地下管网,敷设安装电缆,安装电气照明,全力以赴,把落下的进度一点点赶回来。
2021 年 4 月,项目主体结构完工;9月,顺利实现开港目标。项目创造了以色列的“中国速度”,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为项目团队送来赞扬:“这是以色列疫情期间中资企业施工最流畅的项目!”
凝心聚力·众人划桨开大船
海法新港项目的建成,凝聚着中以双方共同的心血,是中以共赢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新体现。
项目推进中最常见的是“选择题”:同一行业,几套标准,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以色列当地标准和美、英、德等各种标准,规范众多,整体技术管控存在极大困难。
项目团队以联营体招聘当地不同专业的工程师,解决施工和验收资质问题,并定期召开技术培训,邀请当地工程师对以色列标准及规范答疑解惑,加强项目团队对以色列标准的掌握和理解。
跨文化交流带来了语言和思维差异,现场一度出现英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俄语混合交流的“奇观”。为推进工作顺利进行,管理团队通过借助手机翻译软件、联系联营体工程师共同安排工作等方式,尽最大可能提升沟通协作效率。
一线坚守,团队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海法奋战了两三年。他们中,有的新婚燕尔便分隔两地;有的订了婚却无法回国“履约”;有的赶在以色列疫情锁国前放弃假期,回到现场……强烈的使命感召唤开拓前行,如期开港背后是团队力量的凝聚,就像项目职工们所说,“在这里,我们代表的是中国的建设人”。
同频共振齐发展,一路征程一路歌。中建集团秉持互利共赢理念,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共筑协同发展,用实际行动塑造“中国建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