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建筑参与建设的郑州至重庆高速铁路襄阳东至万州北段建成开通,至此,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渝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运营,对加快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中国建筑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广泛参与公路、地铁、铁路、水网、水利枢纽、大型桥梁等领域,覆盖了当前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业态,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工程建设史上的多项第一。2021年,中建集团基建业务新签合约额8439亿元,同比增长24.1%,持续发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我国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五洲通途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2月28日,中国建筑承建的湖北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开工。大桥采用公铁分层布置,主跨1120米,跨度位居公铁分层布置的同类桥型世界之首,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超千米跨度钢桁梁桥上应用斜拉悬索。
铁路是中国建筑最早进入的基础设施领域之一。经过多年持续深耕,中建已成长为铁路建设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筑承接世界首条在高寒地区建设的高铁——哈大高铁,国内首条大规模采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铁路——郑徐高铁,我国第一条地方投资为主、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高速铁路——济青高铁,国内首条高海拔山地轨道工程——四川都四山地轨道项目等40余条铁路线路,通车里程超2000公里。
铁路领域只是中国建筑参与交通强国的缩影。当今中国的水陆空大道,被越来越多的中建人建设整合,天堑变通途。
近日开启航线售票的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通航后将与武汉天河机场共建湖北航空“客货双枢纽”。4月28日,广东珠海机场项目现场,重达6120吨的T2航站楼钢网架结构实现全面封顶,航站楼“湾区之翼”碧波银贝的动感造型展现于大众视野。北京大兴机场、郑州新郑机场、武汉天河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深圳宝安机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中国建筑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投资建设了全国75%的机场,大力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构建国际、国内航空枢纽体系,为民航事业做出贡献。
修路作为中国建筑的又一主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1948年初,由晋察冀边区交通管理局组成的工程队,顶着零下20℃的严寒,两个月内修建59公里绝密的“赶考路”,为大部队从西柏坡进京赶考铺平道路。巍巍太行深处,70多年前颠簸崎岖的“赶考路”如今旧貌换新颜,中国建筑修建的太行山高速连接京冀豫三省,成为服务沿线740万人民的交通大动脉。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里程最长高速公路——京新高速、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香港段、中国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浙江宁波舟山港舟岱跨海大桥、主跨千米级长江大桥——湖北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国内跨度最大的公轨两用悬索桥——重庆郭家沱长江大桥……一条条“巨龙”串联起数万公里高速公路网,穿越大山大川、跨过大江大河,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书写着交通强国的壮丽史诗。
看得见的路网在地上纵横交错,看不见的路网在地下不断延伸。轨道交通领域,中国建筑在西安开创同一城市五线共建的盛举,34个月建成全国首条全运线——西安地铁14号线,刷新全国同类地铁建设速度新纪录。此外,中国建筑承建了成都地铁6号线三期、深圳地铁9号线、郑州地铁3号线、天津地铁7号线、徐州地铁1号线、长春地铁6号线、北京地铁4号线、济南地铁1号线等60余项工程,在9个城市承建了12条地铁整线,建设总里程超600公里,在地下建起庞大的交通路网,打通城市脉络。
科技创新 推动交通运输高速发展
4月28日,中国建筑承建的山东聊城兴华路跨徒骇河大桥通车。项目攻克大吨位国产碳纤维索的加工、锚固和工程应用难题,形成了千吨级碳纤维索应用技术与产品,创造了碳纤维土木工程应用领域的多项第一:世界最大跨度、国内首座使用碳纤维斜拉索的车行桥,国内首个千吨级碳纤维索的工程应用。
交通运输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一张张靓丽的“中国名片”背后,是一项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的助力和赋能。
3月10日,历时300天研发设计制造,开挖直径15.094米,长115米,重4300吨的世界上最大直径螺机直排双通道泥水盾构机完成组装调试,正式验收下线。它被应用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湖底双层超大直径隧道——武汉两湖隧道工程,能在泥岩地层长时间掘进,解决大断面小曲线、长距离复杂地层施工等难题。
500公里外的郑州,一条连接老城和新城的地下通道正在加速掘进。中国建筑郑州地铁6号线04工区项目要在富水砂层下穿郑州最早的1号线,犹如在豆腐里开航母,难度难以想象。改进盾构机刀盘、从国外引进特殊材料克泥效加固、测量机器人24小时实时监测、冷冻加钢套筒接收……在综合技术加持下,项目最大沉降仅3.8毫米,还创造了郑州在建轨道交通项目月均产值新纪录。
新一轮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新一轮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建筑坚持创新引领、科技支撑、装备技术升级,创新研制了国内首台IABM智能装配造桥机,首次实现将工厂预制立柱、盖梁和箱梁在现场一体化安装,30分钟即可架设一片200吨重的盖梁,创造国内桥梁架设领域新纪录;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跨座式轨道梁自适应柔性焊接机器人、BIM轻量化引擎,在部分施工单元可使工效提高10倍以上;自主研发原状盾构渣土路面砖通过试验,第一代“中建造石机”迈入产业化应用新阶段;独创“十字岩体法”地下工程建造技术、复杂环境下多工法组合地铁车站施工关键技术、山岭重丘区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等一批创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成功运用;在江苏南通至无锡高速公路项目,中国建筑以公路智慧建造为载体,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公路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相互赋能,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服务民生 编织通达天下幸福路网
交通运输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物资流通和人员流动,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中国建筑正在用一个个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助力共同富裕,拓展幸福空间。
2017年9月26日,中国建筑承建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国道317线川藏公路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这座曾被誉为“山鹰也飞不过的山峰”终于被洞穿,将成都自驾进藏的车程缩短两小时。为了打通川藏线的“生命咽喉”,项目克服高寒缺氧、施工条件极差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近5年的艰苦建设,创造海拔4300米以上恶劣条件下的施工奇迹。
无独有偶,2021年8月7日,中国建筑承建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入运营。中建人在极寒条件下用智慧和汗水种下一朵雪域莲花,拉近西藏与世界各地的距离。在“史诗级世纪工程”高原铁路施工中,中国建筑自主研发高海拔增压补氧模块化建筑群“零海拔屋”,实现建筑群模块化、超低能耗、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应用突破,致力打造舒适、宜居、低碳、环境友好的高海拔人居环境生态系统,让高原地域施工变得更加简单。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经过3年多艰苦奋战,中国建筑承建的湖北保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神农架林区,这个湖北省最后一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区域跨入了“高速时代”。保神高速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联外通快速通道。6年前,贵州赤水河谷西边的合马镇沙坪村是遵义仁怀市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村。而今,中国建筑修建的154公里快行线、160公里的骑行线——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将茅台古镇、茅台酒厂、土城古镇、丙安古镇、五柱峰等景区串联整合,一个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带使上百万当地农民受益。
车站提供免费热水、便民药箱、共享雨伞等,站台实时查看车厢拥挤度,车厢设置不锈钢座椅、母婴专座、空气净化系统……走进郑州中建深铁3号线,处处体现着“中建运营”的服务温度。作为中国建筑第一条全要素投资、建设、运营的地铁线路,郑州中建深铁3号线运营以来,客运量累计达5522万人次,用户满意度达97.3%。贵州正习高速公路、云南三清高速公路、陕西神木通用机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筑运营的交通设施项目超40个,运营总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市政道路、综合管廊、地下空间、通用机场……“中建运营”正在越来越多的交通领域,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中建服务。
曾经,峡谷天堑难越,山乡郊野难行。如今,“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已初步实现,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中国建筑肩负继往开来的时代大任,将在新时代奋力开启新征程,助力实现“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