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栋栋刷新城市天际线的摩天大厦,一个个连接城市历史与未来的建筑经典,一座座专业先进的重大能源化工基地,建证了当代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文化自信,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一代代中建人的拼搏奋斗紧密相连。
四十年波澜壮阔,四十年初心不改,中国建筑始终紧贴时代脉搏,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业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实业兴国,彰显了央企的使命和担当。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幸福林带项目
“多年来,在贵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赵元超大师和项目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座气势恢宏,兼具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宏伟建筑在西安市高新区拔地而起,成为了陕西文化建设一座崭新的地标……”
2022年4月24日,一封来自陕西省图书馆的感谢信翩然寄至中建西北院。就在此前一天,历经十年打造的陕西省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这座端方典雅、功能齐备、今古两宜的建筑,成为中建西北院留给西安这座世界历史名城的又一力作。
漫步古都西安,随处可见中建西北院的作品,如璧玉深嵌于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以张锦秋院士、赵元超大师为代表的一代代西北院人,用一张张图纸串联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让这座底蕴丰厚的城市以其独一无二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从刚柔相济的“三唐工程”到大慈恩寺玄奘纪念院,从“城市客厅”钟鼓楼广场到“梦回大唐”的大唐芙蓉园,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厚重到天人长安塔的灵秀,从大雁塔南广场、曲江池遗址公园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张锦秋院士的作品“国人震撼,世界惊奇”。
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张锦秋用半个世纪重现大唐风韵,用一幢幢新唐风建筑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奠定了西安城市风貌基调,让书里、画里、诗里的大唐活了回来,为古都西安赋予了历史的底蕴,为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
以古都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陕西博物馆的设计为例。作为一项国家级工程,在国家下达的设计任务书中明确要求“陕西历史博物馆应具有浓厚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并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张锦秋院士提出的“布局相对集中与院落式相结合并具中国传统宫殿特色”的设计方案,在空间构图上采用“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章法,营造出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的风格,在众多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陕西地区历史博物馆系列中的‘龙头’。兴建这座文化建筑,不但应功能合理,设施先进,而且要注重建筑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张锦秋这般阐述自己对这个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张锦秋院士“从传统走向未来”的设计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建西北院人。
城墙见证了历史,是西安的文化标志之一。西安有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历史积淀最厚重的古城墙,作为传承古都文脉、展示西安新形象的亮丽名片。中建西北院赵元超大师主持的“西安南门广场整体提升工程”被称为城市的心脏搭桥手术,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塑造了西安新的城市开放空间,成为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结合的典范。
周秦汉唐,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如鸟斯革……中建西北院用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韵炼化出一个个专属于这座城市的设计方案,让古城西安伸展自信、重现雍容,表达了中国建筑文化的自信。
属于这座城市的并非只有过去。汉风唐韵是西安,绿色宜居也是西安。从遵循“式”到形成“风”再到诠释“意”,中建西北院的设计既延续了西安古都文脉的同时,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生机与广阔的未来。
由中建西北院设计完成的“筑梦新长安系列公建”长安书院、长安云、长安乐、长安谷项目成为西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全国人民献上了“全运大礼”;聚焦“双碳”目标,打造的西安幸福林带赋予这座城市更鲜明的“幸福”底色。
草坪青青,绿树葱葱。漫步在风景如画的城市公园里,市民们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全国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之一,西安幸福林带坚持以设计为引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涵盖了地上景观、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地铁配套、市政道路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城市绿洲”,推动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集约利用的典范。让森林走进城市,满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绿色建筑赋予这座城市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历史演进,时代更迭,中建西北院温度始终如一,凭借其强大的设计能力和工匠精神,创造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一次次跨越,延续了西安这座古都的文脉气韵,同时赋予其更加多元的崭新未来。
从三秦大地到多点开花,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从传统风格建筑到现代建筑,从仰望星空到走在前列,中建西北院始终躬行于弘扬中华建筑文化、重塑中国建筑之魂的长路上,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好建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践行者,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