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

中建集团碳达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期次:第945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建集团顺应时代背景,勇担央企历史使命与责任,扎实推进碳达峰各项工作,编制出台《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碳达峰行动方案》。

主要目

2025年前,集团主营业务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第二增长曲线初步显现,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和考核体系基本建成,勘察设计产品和投资建设项目全面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自持物业全部完成节能改造评估和各区域重点项目工程示范,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成为绿色建造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

2030年前,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完成,绿色低碳业务增长点全面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普遍形成,在低碳新材料、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上取得全面突破,形成具有显著优势的产品与服务能力,成为城乡建设和城市运营绿色低碳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在建筑业碳达峰工作中发挥重要推动和引领作用。

九大重点任务

一、强化绿色发展顶层设计

1.统筹减碳与集团发展等重大关系。研究碳达峰目标与企业发展相互影响和规律等重大问题,以及集团参与国家与行业碳达峰行动和履约中的关键问题。

2.制定碳达峰发展路线图。研究构建碳达峰业务分类体系和技术图谱,评估明确集团主要落实部门以及分阶段亟需部署的重点任务清单并定期更新。

3.开展节能减碳国际合作行动。积极参与政府和相关机构与有关国家和机构的绿色低碳创新合作,围绕海外业务布局,做到先进技术的“走出去”和“引进来”。

二、开展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加强能耗与碳排放监管能力建设,形成集团、子企业和项目三级节能降碳监管体系,并在全产业链条予以推广应用。

2.实施节能降碳示范工程。开展低碳零碳建筑、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和低碳能源等多种类型的节能降碳示范工程。

3.推进办公场所能效提升。开展办公场所用能结构评估、优化,鼓励有条件的子企业采用不同方式优化办公场所用能结构,树立超低能耗办公场所标杆。

三、加强低碳建设投资运营

1.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地产开发。提升超低能耗建筑开发比例,到2025年投资开发的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超过30%。

2.加快提升新基建投资水平。推动基础设施业务全过程绿色低碳转型并面向多元化发展。

3.高质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业务。以项目为单位,针对性制定绿色低碳运营方案,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4.拓展绿色低碳城市更新。深入贯彻城市更新“留改拆”实施原则,引导各级企业加大老旧城区城市管线、道路、建筑结构加固、屋面修缮、立面改造、设施配套等投资和建设。

四、提升绿色勘察设计水平

1.推行绿色勘察设计产品。务实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管控在全过程设计中的前策划和后评估,深入推进基于建筑师负责制下的全过程节能降碳咨询。

2.推广绿色设计集成技术。推广应用低碳与可再生能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低碳循环建材。

3.加强绿色乡村规划与设计。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鼓励设计子企业积极开拓乡村低碳改造规划和设计业务领域。

4.开拓建筑碳核算核查新业务。全面开展建筑业碳排放检测、监测、统计、核查体系建设,鼓励子企业积极申请第三方碳核查机构资质。

五、推进绿色建造方式变革

1.大力发展装配式建造方式。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投资建设的城镇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40%,确保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全面提升。

2.加快普及智能建造模式。到2030年完成集团下属所有制造厂房车间的智能化评估和重点项目改造。

3.积极推进绿色建材应用。到2025年前,实现混凝土生产直接碳排放达峰;严控采购,到2030年集团投资建设的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使用绿色建材。

4.提升建设领域资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200吨/万平方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

六、加大低碳业务转型力度

1.拓展生态环保领域业务。到2025年,基本建成提供整体生态环保解决方案的环境综合服务运营商。

2.发展节能低碳数字产业。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力争为城市和基础设施运营、工程建设和建筑物业运维提供全套数字化服务。

3.积极布局建筑用能新产业。开拓抽水蓄能、光储直柔、氢能、海洋能利用等新业务。

4.大力探索负碳产业方向。探索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集成,鼓励子企业积极开拓生态系统固碳增汇业务。

七、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1.建立健全建筑业碳排放标准。积极参与国家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及监管顶层设计,探索编制涵盖不同类型和体量规模的建筑建造碳排放计量标准指南。

2.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重点领域,设立碳达峰碳中和方向重大科研课题。

3.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加强可再生能源、新型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领域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4.强化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开放多元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和产品应用模式,形成具有中国建筑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产品体系与技术集成应用体系。

5.加大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可持续人才队伍。

八、布局绿色金融与碳交易

1.推进绿色金融手段应用。与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合作,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应用模式。

2.支持绿色低碳项目投资。积极在国家重点区域投资重点绿色低碳项目,大力参与和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

3.参与构建行业碳交易机制。研究碳交易流程及标准,为集团未来合理合规开展碳交易等奠定基础。

九、打造建筑领域碳圈生态

1.加大政策标准参与力度。建立中国建筑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评价标准。

2.倡导建立行业发展联盟。积极发起共建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联盟,形成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3.打造绿色建造国际品牌。加快打造连接外部绿色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跨国公司的国际合作网络。

4.主动践行央企责任担当。在国家“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中发挥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助力国家“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顺利实施。

5.推动ESG管理体系建设。向利益相关方展示集团在制定与实现碳达峰目标、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进展,提高国内外资本市场对集团的认可度。

 

扫码关注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