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八月,序属仲秋。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希林县城以西5公里,全球最先进的9H级燃机项目、乌兹别克斯坦首个IPP项目和最大的电站工程将绿色电力的希望送往千家万户。
中建集团承建的锡尔河1500MW燃气联合循环电站项目是当地“一号工程”。项目采用目前世界上燃烧温度最高、单体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燃气轮机和“废水零排放”设计方案,是世界领先高效的绿色节能环保工程。项目建成后,每天可向当地电网提供3600万千瓦时电,充分满足锡尔河、布哈拉、撒马尔罕三大州的用电需求,惠及乌兹别克斯坦百万民众。
逆势而上 以求解破难题
“刚来的时候,我们感觉很不适应。在国内能够轻松解决的事情,在这里却颇为不易。”项目经理陈宗平举例说:在国内,如果项目遇到赶工期的时候,一个小时内就能调集多家供应商;但在乌兹别克斯坦,因为初来乍到,又赶上疫情,可能一拖就是一周。
恰逢那时,项目面临三个重大节点,距离最近的工期节点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候我们有些年轻的同事很焦虑,经常晚上睡不着来找我谈心。”陈宗平说道。
陈宗平鼓励项目团队,“中国建筑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成长、壮大的,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中国建设者的形象,三个履约节点,我们一定要按期完成!”
国外发电站项目的建设和国内有着极大不同,为了区分设备用途、酸碱性条件、造型层高差异,只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有技术经验的老同志带领年轻同志走出去求学,引进先进的经验方法;项目班子走出去协调各方事宜,引进多方资源……大家憋着一股劲,接连完成三个节点,项目产值连创新高,甲方连续发来多封表扬信。“敢打硬仗、能打胜仗”成为当地人对中国建筑的评价。“现在,我们说中国建筑的项目招供应商,大家纷纷响应,还能优先安排发货。”项目生产经理潘小勇自豪地说道。
顺势而为 以优解促提升
燃机单循环发电节点是“废水零排放”设计中的关键部分,为了顺利完成这个节点,项目团队“鏖战”半年有余。当时正值冬季,取水口必须要在大雪来临前完成施工。如果不能按时完工,整个工期预计耽误超过4个月。
取水口位于水流湍急的锡尔河内,河水流速达3.9米每秒,人工作业危险性大,且基坑深度达8.4米,开挖深度达8.9米,施工空间极其狭小,属于危险性较大的深基坑。为了解决围堰问题,项目团队邀请上海大学教授进行深基坑围堰设计授课,经过专家论证,项目团队突破了乌兹别克斯坦传统土石围堰方式,创新选择了抗弯能力更强的TC型锁口钢管桩围堰。这一难题似乎成功解决了,然而项目团队跑遍了中亚市场,都没有找到符合标准的锁口钢管桩。
如何破局?如果从中国采购,运输时间超过10个月,无法满足履约要求。“买不到成品,那就自己制造!”陈宗平当机立断。项目立即成立技术攻坚小组,联系当地的钢构厂进行加工制作。经过设计、选材、焊接……项目成功制作70根符合标准的直径为660+100mm的锁口钢管桩,首次在中亚地区自主实现了大直径锁口钢管桩围堰施工,为后续按时完成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该项目第一阶段倒送电一次成功,标志着项目已具备后续调试和向外送电条件,并网投运正式进入倒计时。
合而成势 共奏“一带一路”交响曲
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属地员工加入项目建设。项目聘请了12名属地员工,这支包含了4个国家、4个民族的项目团队逐渐“融为一体”。为了让项目管理更加标准化、专业化,中乌员工合作更紧密、感情更深厚,项目积极采取了“师带徒,结对子”的方式。
金泽是一名曾在中国留学的乌籍员工。在项目伊始,他担任翻译,但对于他这样初次涉足工程建设“大门”的人来说,钢筋、模板、水泥……这些陌生的词汇让金泽有一些局促和不安,于是项目为他安排了一位施工经验丰富的中国师傅——潘小勇。
“师傅很严格,拿着图纸总会要我给出最准确的翻译,每个专业词汇都要来回琢磨好几遍。”在潘小勇的悉心指导下,金泽对工程建设的了解不断加深,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梦想在他心里逐渐埋下了种子。师傅潘小勇知道后,开始带着他全方位参与项目建设,检验计划执行,参与业主、监理、总包的联合验收……经过一年时间的培养,金泽正式从一名翻译变成一名工程助理。现在,这对师徒俩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发电站建好,因为这项工程不仅关系到金泽这样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意义重大。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千年之前古丝绸之路的盛况犹在眼前。“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紧跟“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建筑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机制规则“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正在开辟中乌合作互融、互利共赢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