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老码头换新颜变身“文旅名片”,滨江岸线提能级成为“生活秀带”,在上海北外滩,中建港航局把“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打造特色文旅新体验,助力北外滩“幸福加码”。

汇山地块滨江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西港池赛艇出港
上海北外滩是上海航运业的发源地,也是上海港重要装卸区之一。岁月变迁,随着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不断推进,北外滩的功能逐步调整到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生活的“频道”上来。
百年前,留法勤工俭学学子从北外滩汇山码头起航,睁眼看世界。如今,这里华丽变身,成为展示上海航运文化的窗口。漫步在汇山码头附近的亲水平台绿地,仿佛穿行在“城市森林”之中,一砖一瓦都助力北外滩“幸福加码”。
老码头变身“文旅名片”
曾经的汇山码头,由英商麦边洋行兴建于19世纪40年代,因靠近百老汇路(现东大名路),被称为“WaysideWharf”,根据“wayside”一词的音译被称为“汇山码头”。
2009年,上海启动“两个中心”建设,作为上海航运业发祥地的北外滩由此迎来新一轮发展。规划中,走过百年的汇山码头将被改造,提升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自此,中建港航局承建的汇山地块滨江公共环境建设项目正式拉开帷幕。
“北外滩汇山滨江地块建设致力于打造上海航运文化的窗口、城市生活的阳台,成为上海未来最具港口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带。”项目经理梁智军说。项目计划对原汇山码头进行拆除重建,形成一处拥有东、西2个全国首创挖入式游艇内港池,建成集商务办公、人文活动和城市游憩于一体的高端滨水休闲旅游地。
改造过程中,由于项目地处上海市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核心,空间规划难度较大。“为充分实现空间利用,我们创新打造了‘三防’大型地下空间游艇港池,将游艇港池嵌入商业建筑群之中和大型多层地下结构之上。”梁智军说。为保证安全性,项目施工过程突出强调“防渗、防爆、防汛”性能,采用混凝土高等级防水、结构缝多层止水、底板夹层水汽疏导三层综合防渗止水体系,创新实现了港池与大型地下商业空间的结合。
暖心设计焕新“生活秀带”
别具特色的国航中心游艇港池水域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船闸开启即与黄浦江相连。建设过程中,中建港航局践行节能节水的绿色要求,创新设计了垂直于河道布置的游艇专用船闸和船闸的自循环输水系统,将BIM技术运用在船闸全生命周期管理,成功解决了船闸输水廊道复杂多曲面的异形模板设计和安装等技术难题。
为进一步优化滨江环境,中建港航局与北外滩街道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积极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联动设计单位及时进行优化调整,如滨江步道的材质选择、栏杆设计、休息座椅样式等,打造既美观又实用的滨江空间。“我希望能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通过我们的双手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宜居、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惬意和乐趣。”项目总工程师陈雨青说。
立足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高度,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北外滩汇山地块已华丽蜕变,成为集商务办公、人文活动和城市游憩于一体的高端滨水休闲旅游地。2022年,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华灯初上,波光潋滟,内港港池建于一片现代建筑群中,集聚老上海风情和新上海魅力的沿江景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提升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提能升级打造“城市阳台”
从北外滩国航中心漫步至北外滩国客中心,一侧是绿意盎然的“城市森林”,另一侧是繁华的陆家嘴天际线,这片滨江“绿肺”已悄然成为上海的城市阳台。
北外滩国客中心作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个邮轮码头,历经全面改造升级,在保留港口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市民游客的开放。其中,由中建港航局承建的北外滩国客中心段滨江岸线于2021年7月实现贯通,正式对外开放启用后,不仅成为上海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
中建港航局建设者包信俊表示,项目在保留码头原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强化贯通提升和“还江于民”,对码头功能及空间布局进行全面改造,使市民滨江休闲的体验进一步优化,滨江岸线也成为具有航运文化内涵的活力水岸。
景观之上是生活。项目在拆除原有玻璃围栏的基础上,新增8处5至23米宽的游客出入口,通过台阶、无障碍通道连接上港邮轮城景区和码头,确保市民游客能够便捷到达滨江亲水平台。此外,全面升级码头整体景观,完成铺装和绿化设计,优化景观灯光照明,兼顾美观与功能,供市民游客观赏休憩。改造工程还增加了安全管控配套设施,码头前沿增设1.2米高插拔式防护栏杆,后方开口台阶处新建可移动闸门,在防汛应急响应期间可临时关闭,保障市民游客安全和防汛安全。
家住虹口的退休职工成莲说:“以前这里跑的都是大卡车,一天到晚轰隆隆,环境很差,没事都不愿意来这里。现在‘老灵额’,我每天都愿意和老朋友来这里看一看,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