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建科工采用 PPP 模式开发的柳州市滨江生态公园,不仅是柳州生态修复的典范,更是中建集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致力于打造“鸟类天堂、人之学苑、绿色经济、以人为本”的典范。

柳州市滨江生态公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踏青赏景的绝佳时节。如今,柳江市民又多了一处与自然相拥的胜地——柳州市滨江生态公园,这一春日里寻觅诗意与惬意的理想之地。这里绿意葱茏,江水如镜,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中。碧波荡漾的柳江水,宛如一条翠绿的玉带,缠绕着柳州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沿着江岸蜿蜒十公里的公园,则如同镶嵌在这条玉带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这座占地216公顷的“绿色大动脉”,不仅是柳州生态修复的典范,更是中建集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如今生机盎然的滨江生态公园,曾经是一片江风呼啸、尘沙阵阵的荒地。为了让这片荒地焕发新生,根据柳州市重点打造“百里柳江”景观风貌带、强化山水名城景观风貌、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规划目标,中建科工采用 PPP 模式开发滨江生态公园,打通“投资-建设-运营”全周期,致力于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家级滨江生态公园,建设成为“鸟类天堂、人之学苑、绿色经济、以人为本”的典范。
生态蝶变,荒滩披绿换新颜
“其实动工前,我们很担心这里遗留下的稀疏的古树和竹林没了。”生态公园对岸的老渔民覃爷爷望着江畔,眼中满是感慨,“但没想到,他们(中建科工)不但把废弃荒地变成现代公园,还把这些古树和竹林留了下来。”
覃爷爷的话,也侧面映照出了中建团队对滨江生态公园建设的初心——不仅是对自然的修复,更是对城市记忆的守护。项目团队秉承“留住人们的记忆与感动”的理念,创造性地进行生态保育建设。以保护原有竹林、老树为前提,以营造丰富的生物环境为目标,通过充分调研,制定了“保留湿地原有生态基底,配以多种鲜花和彩叶乔木衬托”的工作方案,实现了植物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潜流湿地,这片由场地原有洼地和滨江路堤坑塘沟渠组成的天然汇水区域,成为了公园的“生态之肺”。它不仅是景观的核心,更是水质净化与生态维持的关键。项目团队从建设流域上段的官塘泵站出水口下游引水,通过设置堰口和多道石笼网箱过滤堰,形成多级过滤和水头差,拉长水流距离。再适当开挖建设流域下段,将公园原有的零散坑塘、洼地、废弃沟渠串联起来,进一步丰富了潜流湿地的功能。“这样的改造方式可以在柳江水位较低时根据需要启动动力提升,加大供应水流动力,触发换水流程,再通过设置分流绿岛,让观赏水面的水流汇入柳江。”滨江生态公园工程部经理林盛正解释道。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柳江的天然水循环滋养了湿地绿岛植物,还增加了水滞留和下渗的时间,对水质进行净化过滤,可谓一举两得。
如今,漫步在公园的江岸边,常常可以看到白鹭翩翩起舞,鱼儿在清澈的江水中自由游弋,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柳江,这条滋养了柳州两千多年的母亲河,在滨江生态公园的建设中得到了呵护。通过构建生态驳岸、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等措施,公园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为鱼类、鸟类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以前柳江的水质不太好,现在水清了,鱼也多了,白鹡鸰也经常来这里觅食。”覃爷爷指着江面,眼中满是欣慰,“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柳江。”
烟火人间,点亮滨江新生活
清晨,第一缕阳光尚来不及洒在江面,夜光跑道上就已经聚集了不少晨跑者。这条全长 1 公里的跑道,采用荧光涂层设计,夜晚会发出柔和的蓝光,宛如一条流淌在湿地中的星河。跑步爱好者小李每天都会来这里打卡:“以前跑步只能在马路上吸尾气,现在一边跑一边看白鹭飞过,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
网红小火车缓缓驶入花海隧道,车厢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透过车窗,左侧是摇曳的芦苇荡,右侧是盛开的绣球花海。司机老杨每天要在这条环线上往返二十多趟,却总能在某个弯道发现新的惊喜:“上周是一群蹦跳过轨道的小松鼠,昨天是一片突然盛开的野鸢尾。”
午后,露营基地的帐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片占地 3 万平方米的露营区,配备了完善的设施和贴心的服务。市民刘女士一家每逢周末都会来这里露营:“孩子可以在草地上放风筝,我和老公在帐篷里喝茶看书,晚上还能看星星,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
数据显示,公园 2021 年 5 月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一百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增长 145%。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让生态保护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市民自发参与湿地清洁活动,孩子们在自然课堂中学习生态知识,就连环卫工人都能用芦苇编织昆虫旅馆。
绿色未来,书写城市新篇章
滨江生态公园的新生,不仅是一次生态修复,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它证明,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对城市功能、生态价值、文化记忆的重新定义。
伫立柳江畔,远眺对岸的青山绿水,曾经的工业烟囱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取代。湿地公园的绿意与城市的繁华交织,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这是中国式城市化的答案之一——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让每座城市都能在生态觉醒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绿色传奇。“以前觉得城市就是高楼大厦,现在才发现,真正的城市应该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家园。”市民刘女士感慨道。她的儿子小杰则对公园的未来充满期待:“老师说这里还会建更多的生态教室,以后我们可以在湿地上课,学习更多关于自然的知识。”
暮色中的柳江泛起琥珀色光晕,岸边的香樟树沙沙作响,中建科工五年前埋下的生态种子,如今已长成包容多种生活方式的巨树。它不仅是柳州的“城市会客厅”,更是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每一株芦苇的摇曳都是城市的心跳,每声小火车的汽笛都在诉说:城市的未来,注定与生态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