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建筑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大国建造》第四季《城市脉动》,是国内首次以专题纪录片的形式深层次聚焦“城市地下生命线”。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城市地下生命线”,聚焦一个个“深藏不露”的工程,从城市更新、产业图新、脉动向新三个层面,真实记录我国城市发展“既重地上、又重地下”,生动呈现“里子”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中国建筑坚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聚焦解决城市“空间、规模、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方案,建立了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让梦想照进了现实,不断擦亮群众生活幸福底色。
幸福林带的人间烟火
在陕西西安,幸福路上的幸福林带,蝶变新生、焕发生机,正在演绎着幸福路上的幸福,守护着温暖的人间烟火。
“我们的生活与城市运行一起脉动”
在西安的幸福路上,坐落着一条全长5.85公里,东西宽210米,占地1843亩的幸福林带工程。幸福林带由中建丝路(西北区域总部)投资建设运营、中建西北院、中建市政西北院规划设计,中建一局、中建三局、中建五局、中建六局、中建八局、中建装饰、中建安装、中建西部建设等参建,含林带地上景观、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地铁配套和市政道路等5项建设内容,是集市政、生态和民生于一体的综合工程。
幸福林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全国最大的城市景观林带项目、全国城市更新典范工程、西安重大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承载着无数设计师和建设者的心血与智慧,被称为“丝路上的城市绿洲”。
幸福林带的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1953年,“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有6个落户西安东郊,这里被确定为军工厂工业区,配套规划职工生活区,两个区域中间设置防护隔离带名为“幸福林带”,但因历史原因,项目一直未能实施。岁月沧桑一甲子,更新林带、发掘城东潜力的梦想,一直萦绕在西安人心中。
幸福林带所在的区域,棚户林立、产业单一陈旧,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急需改善;私搭乱建,“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等问题严重,城市形象较差,城市更新迫在眉睫。
幸福林带项目作为中建集团与西安市合作实施的城市项目,坚持策划先行、规划引领、片区统筹、用户导向、市场逻辑、运营思维、价值转化和资管赋能,为新时代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绿地之下,市政管线的迁改不断在进行。为打造安全、韧性、智慧城市,幸福林带统筹建设地上景观、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地铁配套、市政道路五大业态,高效集约利用92万平方米地下空间资源,减少占用土地2200亩;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以先进的雨水管理,增强城市韧性;沿线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2.3公里,收纳给水、再生水、电力、通信、天然气、热力六类管线,解决“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问题,守护城市生命线安全。
地面之上,这个全国最大的城市景观林带,75.6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廊,将阳光空气引入地下。项目集绿地、安居、商业、文娱、康体、观光等于一身,构建了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引领了高品质城市中央公园的全新标准。这座汇聚市政智慧、生态韵味与民生温度的绿色乐园,将给这片区域土地不断地带来生机与活力。
“城市生命线”的强韧引擎
“城市生命线”的强韧,暗藏“智慧”玄机。在江城武汉、山城重庆,新一轮智慧城市更新浪潮依旧脉动;在五千里外的新疆哈密,超级“充电宝”正以能源的智慧调配,夯实城市发展根基。这些工程助力绘就了智慧城市多元发展新图景。
匠造四位一体立体城
先地下,后地上,国内最长的地下空间走廊正在建设。武汉光谷地下空间项目坐落于武汉光谷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致力打造涵盖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公共通廊、综合商业体的四位一体“立体城”。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相当于72个标准足球场,总长5.8公里,建成运营后将通过立体分层来解决公共交通、货运物流、市政管网等多方面的压力,成为世界地下空间利用开发的典范。
项目立足水系畅通、内外相通、人与自然连通,引入新月溪水系调蓄降水,让活水通过项目结构下的箱涵自北向南流向豹澥、梁子湖分支豹子溪以及牛山湖等区域,有效避免特大暴雨来袭时大水倒灌地铁与管廊的风险。同时,地下部分通过建立开敞连续、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有节奏地设置下沉广场,创造了一种新的公共交流空间类型,让民众走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下之城,打造全地下花园式净水厂。
打造全地下花园式净水厂
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流域总面积达126平方公里,是武汉汉口主城区重要的行洪排涝通道。由于流域行洪排涝能力不足、管网系统不完善、河道生态环境逐年恶化,2018年,由中建三局牵头投资建设运营的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启动。在武汉汉口城区公园的绿地之下,新建三个共计45万立方米、相当于214个标准游泳池大小的地下调蓄池群,打造华中地区首座全地下花园式大型净水厂,全力运行后显著提升雨季溢流污染控制能力。项目应用华中地区首个城市级流域治理体系智慧管控平台,对流域内63座场站、闸门和2685公里管网实时监控、立体感知、及时响应、智慧调度,实现全天候截污、雨天控溢流,汛期治洪涝。
项目正式投运两年多来,每日10万吨污水在这里经过处理后又反哺至黄孝河明渠,实现河流长治久清,黄孝河、机场河水质均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并长期稳定在Ⅳ类甚至Ⅲ类,黄孝河排涝能力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
畅通山城大动脉
在山城重庆,作为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的重点民生工程——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正在全力推进,线路全长56公里,设车站15座,建成后将向内承担轨道交通快线功能,向外围与市域快线璧铜线南川线贯通运营,实现大都市圈外围区域与主城区直达直通。
为突破始发井场地限制难题,中建三局项目团队提前细化盾构始发方案,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将盾构机分块进行吊装、拼装与调试,并制作TBM分体始发模拟动画,预演盾构分体始发各阶段细节与重难点,高精度实现始发验收一次完成,先后荣获2024年AEC国际BIM大赛“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类杰出贡献奖”、第十三届全国BIM大赛施工组三等奖、第六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铜奖等成果。
沙漠里“种太阳”
让“不毛之地”输送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目前,由中建三局承建的“三北”工程三大战役重点项目、“十四五”哈密220千伏电网双环网重要组成部分——三峡能源新疆哈密900兆瓦综合能源项目,已全面完成并网发电。项目建设用地约1646公顷,规划建设光伏900兆瓦,将以辐射式电网向周边牵引站、大用户、矿区供电,全部投产后每年可为当地提供约18.6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50万吨,可满足哈密市及周边相关用电需求,提升新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促进地区绿色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

武汉光谷地下空间项目设计示意图

武汉机场河CSO调蓄池强化处理设施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完成盾构拼装始发

新疆哈密900兆瓦综合能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