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最后一批MiC模块从广东惠州发出
近日,由中国建筑旗下中建科工负责全部 MiC 模块制造的香港首个简约公屋——元朗攸壆路简约公屋项目入伙,首批成功申请家庭入住温暖新居,该项目也是中国建筑首批产业化推广产品——ME-House 模块化建筑产品应用业界先进的 Full MiC(全组装合成建筑法)技术体系的一次成功实践。
拓展幸福空间
元朗攸壆路简约公屋作为香港首个交付使用的简约公屋,规划营运 5 年,包括 1767 套 14 平方米的 1-2 人住房和389套 26平方米的 3-4人住房。以 3-4人家庭为例,相较于原月租 6000-13000 港元的居住单位,现可大幅节省房租。项目南北侧都分别有巴士站和小巴站,15 分钟可到达元朗市中心,还有 2 条巴士线路前往上水和大榄转车站,使得居民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休闲活动,都能轻松出行。
“简约公屋既是帮助基层市民改变生命的工程,也是凝聚各界力量、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社会工程。”香港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早前在社交媒体分享道。
全模块智能建造
项目应用 Full MiC(全组装合成建筑法)技术体系,将传统需要钢筋混凝土现浇的楼梯间、电梯间、水房等核心筒区域及供电、给水等多类走廊机电管线整合至模块单元的综合空间内,大幅提高预制模块集成度。
项目依托中建科工模块产品智能制造产线,将传统的高空作业变为工厂内平面流水作业。大到厨房、浴室等生活设施,小到香皂盒、置物架等日常用品,95% 以上的生产制造工作转移至工厂内完成,有效降低了现场建设的复杂性,并且相比传统建造方式可节省50%-60%的工期。
由于现场工人成本通常占据香港传统建造方式的30%,缩短建造时间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
项目充分利用 Full MiC 技术中安装和拆卸转运效率更高、材料重复利用率更高的特点,利用短期内闲置的政府及私人土地快速兴建简约公屋,既改善了市民的住房情况,又减少建筑垃圾产生、促进可持续发展。
毫米级制造精度
项目团队为确保项目高品质交付,建立了全工序、全生命周期品控体系,通过智能化、工业化生产,加强过程质量管控,确保模块制造、安装、对接精度达到±2mm,精度堪比造汽车。在装修环节,项目团队设置了 30 个验收项目及 18个检验点,按流程逐级逐项验收,确保模块制造一次成优率95%以上。
通过设计完善和优化、工厂精细化生产、严密的质量检测,解决了传统建造方式隔音、渗漏、串味、外墙平整度不佳等常见质量问题,大幅提升了项目的耐久性与可靠性,让居住体验更舒适。
数智赋能建造品质
项目应用中建科工自研的 AI智能设计平台进行结构深化,建立全专业高精度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多方协同设计、自动深化、可视化交底,整体设计效率提升60%。
项目还为每个模块配备唯一编号和二维码作为“身份证”,工程师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对模块生产状态的实时追踪和质量品控的可溯源管理。
在物流运输阶段,通过智慧物流系统自动生成最佳路线及时间计划,确保模块高效准时到达施工现场,助力项目早日交付使用。
粤港两地协同互补
项目团队充分利用粤港两地建筑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协同互补优势,搭建“香港前台”+“惠州后台”的运行机制。项目一方面发挥香港在技术标准、规划设计、MiC建筑等领域的经验,高效整合设计资源,促进粤港建筑企业间的机制对接、规则衔接;另一方面,依托内地完备的供应链、丰富的产业工人等领域的优势,在惠州组建生产团队,仅用 6 个月便完成全部 4100 余个预制模块的制造发运,为项目顺利交付奠定坚实基础。
“简约公屋展示了两地建筑业协同发展和建筑科技的推进与应用,也推动了粤港两地建筑业标准对接、技术共享、供应链互补等,正是国际标准+香港规范+湾区智造模式深度合作的体现,助力湾区成为 MiC 建筑科技中心。”香港房屋局局长何永贤 2024年 9月参加项目全部 MiC 模块按期制造完成仪式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
日前,同样由中建科工负责全部 MiC 模块制造的香港首个高层全模块简约公屋项目——牛头角彩兴路简约公屋已完成主体结构精装封顶,预计于 2025年二季度交付使用,建成后可提供包括 1-2人、3-4人及 4-5人内的 2290个单位公屋。(杜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