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建八局承建的安徽省淮北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地表水源工程竣工,项目通水后淮北市将告别依赖地下水的历史,两百万城乡居民共饮地表优质水的梦想成为现实。
项目位于安徽省淮北市,自侯王闸下游约980米王引河东岸取水输送至化家湖水库防洪闸西侧闸孔,沿途包括取水口、输水箱涵、引水加压泵站、输水管道、跨越桥梁等,输水线路总长20.9千米。
水润相城 打通民生福祉“生命动脉”
淮北市长期开采中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存在硬度大、水碱多的情况。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并将该项目作为省级重点民生项目部署推进。
作为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的核心,淮北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地表水源工程以引江济淮和淮水北调等大型骨干供水为水源,是安徽省口径最大、距离最长的涉水基础设施项目。
匠心智造 精准施策实现“毫米级精度”
在技术应用方面,为确保现场对接一次成型,项目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精细管控弯头管件制作,保证钢管对口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有效减小管道阻力,提高流动性。针对强风化岩层,项目定制方案保障95米岩石段高效贯通;针对不同土层,项目布设降水井,采用双电源保障系统确保基底稳定。
面对交通不便,材料运输困难等难点,项目全面排查供水、燃气、电缆等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基础埋深及地层特性,明确老旧建筑、桥梁、学校敏感点位置,为施工方案提供精准依据。
科技创新 赋能攻克技术难点
项目团队成立科技攻关小组,累计上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9项,工法2项,论文5篇,其中发明专利“大口径管道试压装置”可实现设备周转率提升80%。
建设过程中,项目创新应用移动装置及管道施工爬梯,有效提升高空作业效率;应用上部空间受限吊装专用支架,成功规避16处高压线障碍,实现“零距离”安全穿越。
项目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精准建模制作“多用途室外焊接操作棚”,尽力避免风速及湿度对焊缝质量的影响;创新运用“BIM+GPS双控对口技术”,严控管口错边量在0.2毫米内;投用“柔轨小壁虎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深入高危区域,为高品质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