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城市新生

上海建国东路
让百年街区回归现代都市

    期次:第1035期   


编者按:假如把城市、街区和建筑比作篇章、语法和词汇,中海在建国东路城市更新项目中所做的便是保留词汇,延续语法,最终传承篇章。项目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先确保了街巷的空间秩序,再对地块内所有建筑进行调查和甄别,为其匹配不同的修缮方案。


上海建国东路

告别石库门拎马桶生活的朱阿姨(中)


朱阿姨从顺昌路的老宅子里搬出来之后就住进了中海友里公寓上海航头店。公寓内有免费开放的健身房、阅览室、娱乐区,室内设备也经过了适老化改造,生活起居更加方便。告别了数十年石库门里拎马桶的生活,朱阿姨对“新家”非常满意。

和她一同搬进友里公寓的还有很多原来居住在建国东路69、70街坊的老邻居,他们都是“友里安家计划”的受益者。中海联合街道发起的这个计划,专门针对建国东路城市更新区域内的独居老人,解决他们的过渡居住问题,推动旧改拆迁顺利推进,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历史的回望

搬迁的不只是住在石库门里的老居民,也包括那些在时光里老去的石库门本身。

搬迁的三栋建筑分别是鹤鸣里148号、鸿宁里1号和顺鑫里,均位于由中海开发的建国东路70街坊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区域内。经过周密的研究论证,在可编程液压同步控制等高新技术的加持下,三栋结构称重数百吨的老建筑完成了平移,一段110年的历史被妥善安放。

历史建筑整体平移只是这场城市更新中保护工作的一小部分。

建国东路基地是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旧改地块,沉淀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故事。这里的石库门里弄住过沈钧儒、巴金,上海美专的老师和学生们在这片街区进行着不可或缺的美学启蒙;天南地北来的人生活在这里,乡土与城市,家族与社会,中国与西方,农耕与工商,所有的一切在这个边界之地碰撞、融合……

保护与延续这些属于上海、塑造了上海并且成为上海一部分的城市记忆,不是搬迁几栋历史建筑所能涵盖的。假如把城市、街区和建筑比作篇章、语法和词汇,建筑只是词汇,更加重要的篇章和语法则是区域的肌理和巷弄空间的结构。

中海在建国东路城市更新项目中所做的便是保留词汇,延续语法,最终传承篇章。由此出发,中海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工作,厘清了项目地块的历史脉络、肌理呈现和建筑构成。风貌保护从城市维度笼罩下来,首先确保了街巷的空间秩序,主支弄之间的逻辑以及由街巷、建筑、界面共同形成的城市肌理;然后对地块内所有建筑进行严谨的调查和甄别,确定其价值和质量,为不同等级的建筑匹配不同的修缮方案。

外市内里,这是建国东路基地最基本的空间功能特征。简言之,地块内部主要是承担居住功能的石库门里弄,四周临街则是承载着街区烟火气的商业市房。这些连续的市房界面,由红砖、泰山砖、石材、水刷石等多种建筑材料构成,拥有多达13种迥异的立面风格,极其生动地还原了20世纪法租界的市井生活场景。在焕新过程中,中海借助专业力量,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实地采风、测绘、比对、研究,最终以“留皮换胆”的方式完成市房界面的设计。建筑外立面的形式、材料、特色装饰得以保留,而内部结构灵活调整,释放了空间,在历史风貌保护与当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新生的愉悦

风貌保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翻阅城市历史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让石库门重新拥有市井烟火,让百年街区重新回归现代都市。

所以,中海在探索,让平面铺陈的石库门与立体向上的高层住宅相结合,于并置和对照中呈现冲突之美;放大开间,扩张院落,提供可以自由组织和排列的内部空间,将新的人居需求与石库门的形制相结合,求得审美与舒适之两全;在里弄高密度的肌理中打开空间节点,设置口袋花园,让里弄“呼吸”;让顺昌路、黄陂南路、肇周路、合肥路和建国东路成为一个时尚和潮流的后街集群,引入高端品牌旗舰店、餐饮、清吧、精品咖啡等高端业态,凭借与新天地近在咫尺的区位优势以及富有特色的建筑空间,与新天地的网红商业区形成互补,共同参与到构建淮海路中心商业区的历史进程中。当人群进入,当场景建立、社交展开,上海中心的这片街区便拥有了无限的活力和可能性。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中海的一切的探索都是为了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石库门以及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连的新都市。

这样的生活,才是城市温度的源泉。

超越城市更新

中海希望的城市更新,不仅仅停留在物理空间改造的层面,更有最广泛人群的关注和参与,有城市记忆符号的凝练、提取、留存和城市文化的延续。

自更新始,又不止于更新。

2021年年初,中海就发起了一系列“城市焕新计划”,从民生、记忆、老品牌、文化、街区五个维度扩展和延续城市更新。中海策划主办了焕活城市新生主题展——《顺昌路:一个对话的机会》。顺昌路上满身烟火的老店被请进黄陂南路838弄中海环宇荟展厅,顺昌路的平民历史由此进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书写。

对话并不囿于展场之内。中海为“老山东炒货”设计了全新包装袋;联合盛兴馄饨店推出了百年纪念款包装设计,传递盛兴的百年故事;帮助人民照相馆向全上海市民发出召集令,为当年的顾客重温老故事、免费重拍新照片;即将搬迁的“和平美发厅”的王师傅也在中海的帮助下寻找下一代“掌门人”,延续对美与时髦的追求……

城市在更新,但中海的人文关怀超越了城市更新本身。他们关注着人,关注着那些构建了城市历史又往往被历史文本所遗忘的人。

1992年,中海主导开发“斜三地块”,拉开了上海旧改序幕。

30年后,以建国东路67—71街坊为终点,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于2022年正式收官。

中海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更新与发展历程中最特殊的见证者和共建者。秉持着“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理念,肩负着焕活城市新生使命的中海集团从一个里弄到另一个里弄,雕琢老上海的光阴岁月,勾勒着未来城市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