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人文故事

大漠孤狼

    期次:第1035期    作者:作者 陈元


开栏语::本报新辟《中建人文故事》栏目,记录中建员工亲历的真情瞬间和暖心故事,以和煦微光传递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

本期讲述大漠深处,一群建筑人与一匹孤狼的故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中,感受建筑人特有的浪漫。


推土机碾过项目部门前的小道,弥漫起的黄尘消散后,项目经理刘新江目不转睛盯着项目大门正对的乔木树丛,不经意弹了弹指尖的烟灰。

清风拂过梭梭树林发出的沙沙声,是荒漠生命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对话的语言。项目周边零星点缀几株苔草和地衣,黄沙过后也都布满了尘土。离项目不足100米的这片梭梭乔木丛是最珍贵的沙漠绿意,风后微微震颤,如同用力呼吸。

看着刘新江瞩目远方,项目职工都轻轻靠拢过来。在树丛中间,一双圆睁的眼睛也注视着这个项目,目光凌厉而坚决。“狼!那是一匹狼!”有人喊道,说着转身去拿铁锹、扳手。眼看职工都躁动起来,狼也转身跑了出去,很快不见了踪影。远远看去,狼虽行动敏捷,但身形瘦削、骨架嶙峋。

从那以后,那狼的身影,便成了笼罩项目一道沉默而徘徊的阴影。起初,它只在远处逡巡,像一枚在沙丘边缘浮动、随时可能被风吹走的枯叶。后来,饥饿似乎压倒了天生的警觉,它开始冒险靠近项目部,先是放在项目墙外未及收起的馒头消失无踪,后来连厨房角落堆放的肉骨也悄然不翼而飞。项目施工员尹怀玉是第一个亲眼见证“窃案”发生的人。他屏息躲在墙后,只见那狼闪电般窜近,叼起一块骨头便迅疾遁入夜色,动作轻捷如风,只在沙地上留下浅浅几枚梅花似的爪印,旋即被风沙轻柔抹去。

刘新江是项目经理,也是职工的老大哥,脸上刻着四十年风霜的沟壑,他操着一口陕北话,摇着头说:“看它瘦得只剩下骨头架子了,想必也是被这沙海逼得无路可走才来讨口饭食的。”他声音低沉,缓缓道出了深谙大漠生存艰辛者才有的体恤。他安排厨房,以后每晚都悄悄将些剩饭、骨头搁在项目部边缘的沙地上。起初人们尚有议论,但日复一日,那狼只默默衔走食物,从不曾逾矩伤人。渐渐地,人们眼里的寒冰似乎开始无声消融,紧张气氛也悄然退散开来。

那天正午,天色钢蓝,项目员工吃过午饭,正准备回宿舍小憩,这匹狼却疯了似的从梭梭树丛中跑了出来,飞奔跃飞上了项目部的房顶。不知所以的职工们赶紧关闭门窗,只听见狼在房顶不停撕咬翻腾,很快又跳了下来。同时掉下来的还有一条灰褐色的蝮蛇,在项目的院子里,狼紧紧咬着蝮蛇的头颅,蛇约有80公分,尾巴在狼的身上缠了一圈,但挣扎了几下,很快便一命呜呼了。

摆脱了蛇的束缚,这匹狼趔趄地走出项目部大门,往梭梭树丛走去,清晰可见大腿根部被蛇咬伤后流出的鲜血染湿了腿毛。走进梭梭林,它回头朝项目部的方向又急促嘶叫一声,声音在沙漠中盘绕,久久不散。

项目部一如往常把当天的剩饭、骨头搁在沙地上,然而到了第二天,这份契约却没有兑现,食物还原封不动地留在碗里。第三天、第四天……狼依旧没有出现,这份心照不宣的默契被打破后,员工们都像失去了一个挚友而不舍,又为狼的身体状况忧心忡忡。

但这种担忧很快就被繁忙的工作节奏消退,如沙漏悄然滑落,大家逐渐忘了有一匹狼曾每天到访项目部。直到半年后,在一个寻常傍晚,沙漠尽头又被夕阳染红,一个职工喊道:“看,狼回来了!”项目员工们纷纷跑了出来,又小心翼翼地看着远方的狼,生怕自己的热情举动吓跑狼。厨师笑眯眯地端出了当日剩下的骨头,专门切了一块精瘦的羊肉放在碗底,摆到不远处的沙地上。这匹狼谨慎地从丛林走了出来,后边竟跟来了三只毛茸茸、蹒跚学步的小狼崽。它们怯生生地跟着母亲前来,享用项目部特意备好的饭食。小家伙们懵懂无知,吃饱了便绕着母亲追逐打闹,在月光铺洒的沙地上翻滚嬉戏,全然不知自己置身于人类营地的边缘。

项目部员工们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笑声融化了所有物种间本然的坚冰,那曾被风声误传为威胁的嗥鸣,不过是风沙故友间熟稔而朴实的寒暄。在这孤绝沙海,距离最近的省道仍有60公里的沙漠腹地,人心与狼影,在彼此饥饿与危难的深谷边缘试探靠近。

夜幕降临,狼携幼崽蹒跚融入灯火边缘的黄昏,荒沙漫漫无尽,微小的善意却在大漠深处生根,长成比沙丘更不易被风吹散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