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在粤港澳三地举办。作为首次“不新建大型场馆”的全运会,中建集团依托“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以巧思为笔、匠心为墨,让老场馆在保留核心功能的基础上焕发新生,既适配高规格竞技需求,又深度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串联赛事与日常的活力纽带。

▲场馆区的系统性绿化改造维护

▲场馆光伏设施无处不在

▲升级后的场馆屋盖线条流畅、功能“上新”
低碳排放 老场馆也能有“绿意”
十五运会以打造历史上首届“碳中和”全运会为目标,中建八局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场馆改造,通过光伏赋能、生态修复、赛后惠民的多元举措,让老场馆既节能减碳,又打造成为城市绿肺。
项目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遮阳挑檐处加装550千瓦光伏系统,预计年发电量42万度。光伏板与建筑结构巧妙结合,既适配岭南湿热气候,实现遮阳降温,又将清洁能源转化为赛事及场馆日常运营动力,从源头降低能耗。
秉持“最小干预、最大保护”的生态理念,项目对场馆周边生态进行系统性升级。例如保留原有植被,避免过度开挖破坏生态;新增近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拓展林下活动空间,构建层次丰富的立体绿化结构;通过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打造完善的雨水管理体系,让场地具备更强的雨洪调蓄能力。
项目在进行绿色改造时还兼顾赛后长效活用,让低碳福利惠及全民。体育场二层去除玻璃幕墙,引入自然光影,设置800米骑楼式跑道环廊,打造适配岭南气候的开放式健身空间;场馆四周增设骑行绿道、人行跑道等户外健身设施,串联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让老场馆从赛事场地彻底转变为全民共享的生态体育公园。
屋面焕新颜值、安全双升级
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场馆群,广东奥体中心自建成以来,曾承办2001年九运会、2010年亚运会等多场大型赛事。24年后,全运圣火再次在此点燃,广东奥体中心成为“双全运场馆”。
然而广东奥体中心历经24年使用,金属屋面出现了钢结构老化等问题,同时屋面下大量钢结构裸露在外,无法满足高规格赛事的观赛体验和开幕式呈现需求。针对这些痛点,中建八局对9万平方米的金属屋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设计上延续并优化了“飘带造型”,模拟运动员冲线时的灵动姿态,让建筑呼应赛事精神。结构上则将分段式屋面改为整体贯通式设计,从根本上破解传统拼接屋面易漏水、结构稳定性不足的痛点。为应对屋面上下起伏、最大高差24米的复杂形态,项目团队采用“双机抬吊+工具式转换梁”技术,成功将最长72米的金属屋面板平整吊装到位,高空作业精度堪比“云端绣花”。在改善视觉体验和开幕式效果方面,项目引入PTFE吊膜系统,巧妙遮蔽了原有裸露的钢结构,让整个屋盖线条更流畅整洁。这种材料不仅耐候性强、自洁性好,还具备出色的透光性,成为开幕式光影艺术的良好载体。
空间折叠 赛时赛后共享巧思

▲场馆看台区视角开阔
南沙体育馆的看台区改造,藏着“一空间多用途”的智慧。改造前,固定看台功能单一,赛时观赛距离把控不佳,赛后长期占用公共空间,难以适配市民健身、小型活动等需求;原场馆仅设10座无障碍座席,且无配套陪护席,地面材质也不适配特殊人群通行。
为破解双重难题,中建四局设计师便化身城市空间“巧思收纳师”,量身定制双重优化方案,让场馆具备灵活的“折叠”能力。一方面,项目打造包含2506座的可移动看台,展开状态下纵深可达10米,首排座椅距场地仅9米,能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赛事氛围;赛事结束后,看台可整体收纳,收纳后宽度仅1米,可巧妙嵌入二层看台下方,完全不占用额外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无障碍座席从10座增至45座,且每座均配套专属陪护座椅,充分满足特殊群体的观赛与陪同需求。
这种“赛时扩容、赛后收缩”的设计,让南沙体育馆既能承接大型赛事,又能快速切换市民健身、文艺演出、公益活动等多元场景,实现“一场多用”,并通过细节优化让不同群体都能享受赛事乐趣。
光伏赋能 停车场变身绿色补给站
深圳湾体育中心北门的露天停车场,曾是功能单一、仅能满足停车需求的“基础空间”。中建科工响应“绿色全运”号召,打造集光伏、储能、超充、换电、车网互动(V2G)于一体的智慧能源枢纽。
项目在站内布局23个充电车位、280平方米的光伏车棚,年发电量超3.5万度,可减少碳排放约20吨。其中有6台液冷超充桩和9台风冷终端,车辆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高效补能,最快10分钟至15分钟即可充满电,满足运动员与观众的赛时绿色出行需求。

▲深圳湾体育中心北门停车场充电站
光感升级 双系统焕新体验

▲场馆采光顶细节
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原有采光、照明系统存在透光不足、紫外线干扰、光影效果杂乱等问题,既影响观赛体验,也未能凸显建筑美感。
中建装饰在改造场馆照明过程中,以节能生态为导向、极简美学为核心,通过应用新型采光材料并优化照明设计,让场馆兼顾实用舒适与视觉质感。
体育场采光顶系统应用聚碳酸酯板材,其透光率最高能达到89%,可与玻璃相媲美,表面镀有抗紫外线涂层,可有效阻挡紫外线穿过,为观众提供最舒适的观赛体验。同时该材料具备抗冲击性和轻量化优势,抗冲击强度是普通玻璃的250倍,而重量仅为玻璃的二分之一,使建筑外观看起来更加轻盈,兼顾观赏性与实用性。
泛光照明以暖光素雅为基调,体育场用“中心强光+双向退晕”布光法呼应建筑韵律,通过3D打印模拟、防眩蜂窝网等技术实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让体育场昼夜皆显独特韵味。

▲场馆泛光照明
从屋面焕新到空间巧变,从光伏充电升级到采光照明优化,大型赛事不一定要“大拆大建”。中建集团以巧妙改造,让十五运会老场馆也能有“新意”,在筑牢场馆设施安全底线、提升美学质感的同时,还让这些场馆成为承载体育记忆、惠及全民的活力空间,致力彰显赛事与城市共生的长效价值。

本版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中建四局,中建八局,中建装饰,中建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