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进行时

中国建筑亮出半年“成绩单”

    期次:第926期    作者:■ 陈朝阳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累计新签合同额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建筑业务继续双位数增长。

中国建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惧雨骤风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在极不平凡的上半年交出不平凡的答卷。

保持战略定力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疫情反弹、地产行业下行等超预期因素,中国建筑保持战略定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

——疫情要防住。沉着应对,众志成城,最大程度保护企业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建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防范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抬头,压紧压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所有项目设置隔离楼栋,对新进场人员隔离观察,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严格落实内外环双环管理要求,项目全部采用闭环管理模式,定期对生产生活区域进行疫情防控专项检查和视频巡检,及时堵塞风险漏洞。

保持定力,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为企业稳健运行创造根本前提。6月20日,中国建筑参与建设的郑州至重庆高速铁路襄阳东至万州北段建成开通,郑渝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运营;6月29日,装机规模全国第二、华中第一的抽水蓄能电站——湖南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设计年发电量26亿千瓦时;7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7月8日,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熠熠生辉;7月17日,亚洲首个、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长风浩荡、一飞冲天。

——经济要稳住。应对大风大浪,靠前发力,精准有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从制定13项稳增长指导意见到召开重点区域市场营销专题会;从建立疫情防控专项资金池到储备稳增长专项资金;从戴着口罩跑市场到开展综合督导,中国建筑多措并举稳定生产经营,全力拓市开源。

在广东,中标147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重要线路——深圳至惠州城际前海保税区至坪地段工程2标项目、184亿元的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项目;在广西,中标107亿元的广西灌阳至天峨公路一期工程PPP项目、135亿元的龙胜-峒中口岸公路PPP项目、216亿元的从江-融安-荔浦公路PPP项目;在湖北,中标总投资273亿元的武汉都市区环线汉南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项目……上半年,中国建筑在巩固房建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基础设施新签合同额5148亿元,同比增长31%,为企业发展积蓄澎湃动能。

坚持提质增效

稳中求进做好高质量发展

翻看“半年成绩单”,“稳中有进”是鲜明的底色。

——观其“形”,国企改革释放潜能,“稳”的基础不断加固。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中国建筑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组织资源配置,105项改革任务全部销项,子企业3712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企业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在中央企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1年度考核中,中国建筑获评A级,三家单位入选国资委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入选数量位列央企第一。

低效无效资产清理专项行动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国资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推动中央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和具体举措,也是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一创五强”目标的必由之路。挂表作战,按月分解目标;按图推进,建立周盘点机制;跟进督导,做好整改销项……

改革创新强动力,转型发展立潮头,中国建筑坚持在规模中强质量,在质量中创效益,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运营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察其“势”,科技创新集聚动能,“进”的步伐更加铿锵。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中国建筑聚焦科技创新,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加快自主创新。4月28日,中国建筑承建的山东聊城兴华路跨徒骇河大桥正式通车。项目攻克大吨位国产碳纤维索的加工、锚固和工程应用难题,成为世界最大跨度、国内首座使用碳纤维斜拉索的车行桥,国内首个千吨级碳纤维索的工程应用。近年来,中国建筑的研发投入年增速保持在30%左右,提升“中国建造”的科技含量。

加快数字化转型。7月20日,中国建筑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无人化梁厂,在河南沿黄高速公路项目落地。无人化梁厂融合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从材料运输、半成品加工到成品组装的全过程自动化流水作业。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作业人员减少57%,工效却提升了63.5%。上半年,中国建筑作为核心共建单位参与建设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加入中央企业5G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5G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应用。当前,依托上万个在建项目、60万家上下游企业,中国建筑正积极布局研发建筑工业机器人和建筑产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升级“中国建造”的智慧大脑。

加快绿色发展。3月,四川天府新区首个“近零碳建筑”——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正式启用,这座“绿建筑”采用了30多项低碳建筑技术:8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能实现年固碳量1000吨;玻璃幕墙采用的三银双中空LOW-E玻璃,较普通中空玻璃,可节省35%空调能耗。7月,中国建筑研发的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运行满一年,“绿色发电厂”节电超1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超33吨、减少碳排放超47%。空腔幕墙冬暖夏凉、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装配式建造省材节能……近年来,中国建筑大力发展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建材、绿色运维等,擦亮“中国建造”的低碳底色。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犹如颗颗珍珠,让高质量发展画卷熠熠生辉。2021年度,中国建筑被国资委评为“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心怀“国之大者”

勇担央企使命服务大局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中国建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力以赴战疫情。5月6日,经过51个日夜不停的艰苦奋战,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和落马洲方舱设施全面竣工。2万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集结于此,在荒滩上抢建“生命之舟”。上半年,中国建筑主动担当抗击疫情重任,16家子企业投入1万余名管理人员,10万余名建设者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取大义,逆行出征、攻坚克难,在香港、上海、吉林等地,用最快速度建设抗疫项目456个,提供床位46.9万张,用团结奋战汇成钢铁洪流,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充分展现了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央企担当,生动诠释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伟力。

全面发力促发展。在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控制赛场温湿度、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保障新闻发布、在冬奥村保障运动员起居……中国建筑始终服务国家大局,圆满完成28个冬奥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运维保障任务。上半年,中国建筑积极跟随国家步伐,在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倾力投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新签合同额1.76万亿元,实现产值超7800亿元。湖北宜昌三峡机场T2航站楼启用、重庆在建第一高楼——重庆陆海国际中心主塔楼封顶、广东惠州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扩产项目封顶、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有序推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全心全意保民生。谋商情、筹国计,上半年,中国建筑制定专项帮扶行动,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提供防疫物资采购渠道、助推有序复工、落实租金减免政策等系列举措,精准帮扶4829家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作为落实国家稳岗扩就业的重点举措之一,中国建筑努力扩大招聘规模、畅通求职就业渠道。今年,中国建筑吸纳3万余名毕业生加盟,带领240万工友奔小康。直接带动60万家上下游分包商、分供商共同发展,及时结算工程款项,争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中流击水,奋楫者先;行至半山,勇攀者进。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中国建筑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以燕子垒窝的韧劲筑牢“满工满产”基础桩,以凤凰涅槃的决心下好转型升级先手棋,以猛虎捕食的干劲打好高质量发展攻坚战,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只要路走对了,何惧风雨向前冲!